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成果推介 >

煤矸石精细化、无害化综合利用新工艺
[点击量:1571] [作者:东南] [日期:2017-10-24]
  本工艺适用于对不同性质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产品方向为冰晶石、高分散白炭黑、氧化铁红并回收煤炭。
  1、工艺原理
  在特定工艺条件下,以无机酸为分解剂直接对煤矸石进行分解,使其中的铝、铁元素溶出并进入液相,二氧化硅、碳和硫不与酸反应被留存于残渣中。分解完成后,经分离收得含有铝、铁离子的酸浸出液和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碳和硫的分解残渣。将溶液中的铝、铁进行分离,用于生产六氟铝酸钠(冰晶石)和氧化铁系工业颜料(铁红、铁黄、铁黑、铁棕等)。
  将分解残渣与碱反应制得水玻璃和碱解残渣。碱解残渣的主要成份是不与酸碱反应的碳和硫,经洗涤后用作锅炉燃料。采用酸法工艺对水玻璃进行处理,控制工艺条件制得高分散性轮胎专用白炭黑。工艺过程对废气、废水进行控制、收集、回用,没有排放。所产生的分解残渣主要成分为碳和硫,热值达4500大卡以上,可直接用作锅炉燃料。生产过程对环境基本无影响。
  本工艺无需对煤矸石做热活化处理。
  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分解率:
  SiO2≥85%;Al2O3≥92%,Fe2O3≥90%。
  (2)收率(以分解率为基数):
  SiO2≥95%;Al2O3≥95%,Fe2O3≥96%。
  (3)主要物资能源消耗(按每处理1000kg煤矸石计):
  以贵州黔桂焦化煤矸石为例,其化学组成为SiO2:35.22%;Al2O3:20.54%;Fe2O3:11.89%;MgO:3.48%。
   3、产品及产量:
  序号 名称 产量/kg 单价/元 金额/元 备注
  4、三废控制与处理
  (1)废气:
  ①酸性蒸汽:
  产生位置:煤矸石酸浸工序、碱解残渣酸浸工序、铁沉淀物酸解与还原工序。
  控制措施:与反应器配套安装冷凝回流装置,使酸性蒸汽冷凝、吸收转化为酸性液体返回反应器并参加反应,无排放。
  ②产品干燥过程产生的尾气
  产生位置:各种产品干燥工序。
  控制措施:采用旋风除尘、脉冲布袋除尘和水膜除尘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尾气中粉尘含量不大于30mg/m³,达标排放。
  ③含氨气体
  产生位置:铁沉淀工序、氧化铁红制备工序、铝沉淀工序、冰晶石制备工序、氟化铵制备工序。
  控制措施:采用封闭式反应装置并配套安装尾气吸收系统,在封闭条件下对所产生的含氨气体进行吸收,收氨水返回系统循环使用,无氨气弥散。
  (2)废水
  ①分解过程所产生的洗涤液:
  产生位置:酸解残渣洗涤、碱解残渣洗涤。
  控制措施:返回分解系统循环使用。
  ②含硫酸钠废水
  产生位置:高分散白炭黑分离工序。
  控制措施:主要成份为硫酸钠,经物相转化后经苛后制得碳酸钙和液体氢氧化钠。碳酸钙循环用作转化剂,氢氧化钠经调整浓度后返回碱解工序循环使用。
  ③铵氮废水
  产生位置:铁沉淀物分离工序、氧化铁红分离工序、铝沉淀物分离工序。
  控制措施:送工艺废水综合利用系统,经分解回收氨水循环使用。铵分解后所产生的残液铵氮含量<10mg/m³,达标排放或循环使用。
  ④含氟废水
  产生位置:冰晶石分离工序。
  控制措施:以氢氧化钙处理后达标排放,同时收得副产品氟化钙,氟化钙循环用作反应活化剂。
  (3)废渣
  ① 分解残渣
  产生位置:碱解残渣酸浸工序。
  控制措施:分解残渣主要成份为未燃尽的碳和硫,热值在4500大卡以上,洗涤后用做锅炉燃料。
  ②还原残渣
  产生位置:铁沉淀物酸解与还原工序。
  控制措施:主要成份为铁,返回酸解及还原工序循环使用。
  ③铝碱溶残渣
  产生位置:铝沉淀物碱溶分离工序;
  控制措施:主要成份为铁和少量的氢氧化铝,返回煤矸石酸解工序循环分解。
  5、技术状态
  本工艺由河南睿博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历经5年实验室研究、6次中试研究和4次3000t/a级小型工业化生产验证,已成为成熟可靠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6、本工艺优势
  1、成熟、可靠,具有较高的工业实用价值。
  2、处理过程无需对煤矸石做热活化处理,设备投资省,处理成本低。
  3、实现了对煤矸石的全元素、无害化综合利用,对环境无污染。
  4、产品符合市场需要,附加值高,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专家热线:13213779951   传真:0377-63129838  QQ:804174569
  邮箱:nydongfang@126.com  nypengmei@126.com
  网址:www.nypengmei.com

更多>>专家介绍

肖景波,著名硼、镁化合物专家,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第三、四届硼化物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硼工业五十年新人贡献奖,全国无机盐协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硼化合物生产与应用》第一副主编。现任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工业固废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固废资源化智库成员,中散协固废综合利用专委会委员。曾参与了《无机盐工艺学》等学术专著的编写,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年来主要从事无机盐生产技术、湿法冶金技术、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拥有多项科研成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业实践经验,在工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